目前分類:在地的五項修練專區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51.jpg52.jpg53.jpg54.jpg

  這是一本不尋常的書,值得有心改變自己,並進而改善周遭世界的人一讀再讀。

  關心人類群體危機及展望未來的書似乎愈來愈多,這真是令人欣喜的現象;然而人類群體危機最根本的癥結何在?「第五項修練」這本書指出,在於我們片段而局部的思考方試,及由其所產生的行動;它造成了目前切割而破碎的世界,使我們喪失了群己的一體感。這本書雖然還是在起步階段,然而所提出的整體互動思考方式及修練方法,已為人類的未來指出了一條新路。它不只是一本管理新輪而已。

  這是一本探討個人及組織生命的書;它讓我們看到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著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常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如此方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於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又兼顧生命中最重要事情的「學習者」;組織也因此脫胎換骨成為「學習型組織」──在其中,人們得以不斷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願望,並持續學習如何共同學習。否則個人只有被這些巨大的力量所困,而組織則產生了書中所描述的各種令人困惑的「組織學習智障」,即使目前最成功的企業也不例外。書中所探討的問題,其實不限於企業組織,小至家庭,大至全球的問題,都具有類似的組織學習智障。這本書只是把焦點放在企業組織上來探討。

■趨勢之外

  作者彼得‧聖吉在八○年代初,匯集一群有崇高理想的傑出企業家至麻省理工學院,以他的老師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教授一九六五年一篇論文「企業的新設計」(A New Corporate Design)的構想為基礎,融合了其它幾項出色的理論、方法與工具,而發展出學習型組織的藍圖。以觀察社會趨勢備受全球矚目的「二○○○年大趨勢」(Megatrends 2000)作者奈思比(John Naisbitt),幾年前在讀到那篇論文時,驚歎佛睿思特竟能在那麼早以前,就正確的預知未來企業必須如何改造,並視佛睿思特的構想為重新改造企業的最佳藍本。

  其實佛睿思特既不做預測,也不單看趨勢,而是深入思考複雜變化背後的本質──整體動態運作的基本機制。他所使用的是一套他自己發展出來的方法──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它和自然科學界目前最尖端、深奧而熱門的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及複雜性科學(science of complexity)所探討的相同,只是聖吉書中所談的更為平易,且與你我生命、生活及工作上,以及人類目前所面臨根本而重大的困境直接相關。

■成長的極限

  基於對人類前途的關懷,一九六八年由各國精英組成的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決定探討人類目前及未來的困境。結果他們發現問題複雜交錯,根本無法思考。最後佛睿思特以五個重要因素,建立了系統動力電腦模擬的「世界模式」(World Model),方完成所託。「成長的極限」(The Liits To Growth)這本探討人類困境的未來學巨著,就是佛睿思特的弟子們將他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方式改寫而成。佛睿思特也應用他的方法,在二十多年前就預知美國經濟將於九○年代中期跌入谷底,而與美國在經濟上往來密切的其它國家,亦將相繼下跌。佛氏並不比經濟學家更懂經濟學,而是深入思考經濟變化背後的本質,尤其是其中有一項叫做時間滯延(time delay)的因素,是造成許多波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詳讀本書第三章便可了解它。

  佛氏及其門生開始思索,如何教人學會整體運作本質的全新思考方式,以提升人類組織整體運作的「群體智力」。聖吉在這方面最大貢獻,是把艱深的系統動力學簡化成人人易學的系統思考,並將其在企業組織中實踐及推廣。佛氏則由中小學教育著手。

■突破直線性思考

  為什麼系統思考如此重要,而缺乏它會導致組織學習的智障?原來當我們面對複雜問題時,總是習於將其分割成可以處理的片段來思考,然後加以整合。這種先分割再組合的思考是當代思潮的主流,對於許多複雜工作是非常恰當,而且必須,要不然人類怎能完成像登陸月球這樣複雜的計畫。然而在另一方面,分割卻使我們喪失了更深入觀察整體形成的要素──組成分子之間整體的互動關係,以及其所形成的複雜現象──即使只是兩三個變數,就可以複雜到不可思議的地步;聖吉將之命名為「動態性複雜」。有時它會抵消個人或群體改善問題的所有努力,它會「誘使」我們捨本逐末、避重就輕、愈治愈糟、一再犯錯,甚至興奮而努力的製造共同的悲劇。

  怎麼會這樣?因為大部分的動態性複雜都是處於緩慢漸變的過程,極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不是為時已晚,就是不知如何有效處理。想想看,水質是突然惡化的嗎?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嗎?健康是突然變糟的嗎?孩子都是突然變壞的嗎?我們的社會是突然變得如此亂的嗎?國家是突然變弱的嗎?全球生態是突然惡化的嗎?傑出的企業是突然轉弱的嗎?……而對我們威脅最大的,偏偏多屬於這種緩慢漸變的過程,大部分人卻要等到它爆發成「重大事件」時才會處理。

■大風暴的背後

  而如果再加上整體互動中,令人難以捉摸的、相互增強或抑制的非線性關係與時間滯延,便會產生更令人困惑的現象:例如一個局部決策的小改變,卻使其它看似不相干的部分產生巨大的風暴。貨幣理論權威、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前年在他的新作「貨幣災難」(Money Mischief)中提到,一九三四年美國羅斯福總統一項小小的購銀法案,導致中國在一九四六年至四九年間五千四百萬倍的通貨膨脹。其它又如柏林圍牆倒塌,或洛杉磯大暴動這類「突發性的事件」,或令人困擾的各種暴起暴跌現象,或成功之後的快速崩潰,或總是矯枉過正,或長期的不穩定等,都是同樣的情況,其背後滋長的過程是長期而緩慢的。總之,它使我們以為是在改善問題,實則卻往往是在製造問題而不自知;即使我們的用意是良善的,個體潛能已充分發揮,團隊也合作無間,仍沒有用。然而,我們何曾學習過如何有效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聖吉將系統思考發展成一種自我的修練,堅持這種修練,能使我們看見自身的行動與外部力量之間,愈來愈多的新連結,而逐漸擴大與周遭的一體感;這也是我們今日最迫切需要的「第六倫」。

■解構與再造

  因此愈來愈多的人,包括品管大師戴明(Edwards Deming),不僅視此書為管理中最具突破性的著作之一,並開始將其視為影響人類未來千百年命運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尤其是在這個全球各種組織與機構,遲早將被解構,全面重新設計、根本改造,以及價值觀空前分歧而混淆的關鍵時代。戴明也和許多著名的學者及企業家一般,由「第五項修練」的讀者,進而成為聖吉的工作夥伴。戴明的一位弟子曾告訴我說,戴明在過世前,逢人就推薦一定要好好讀這本難得一見的好書。

  除了整體運作這種最大的力量之外,聖吉書中介紹的另外一項極大的力量,或可以證嚴法師所常提及的那種「願力」來形容──一種為了實現心底深處真正願望的巨大而持久的力量;書中具體的描述個人應如何產生這股力量的方法,以及組織應如何建立「共同願景」的實際做法。

  還有一種力量我們或可稱之為「求真的力量」──在組織中不斷相互以檢驗彼此最根本的假設,來追究問題的真相。它是用一種非常特殊而看起來很「危險」的技術來溝通,以穿透團隊中人與人之間那些虛偽而令人無奈、沮喪,甚至於導致誤解、敵視、交相指責的「隱形牆」,進而產生一股巨大的力量,使團隊在心智上由「普通燈炮散漫的光」轉化為「雷射光」一般強大而持久的凝聚力,以及心靈上的高度默契。

■實驗與創新

  創造最重要的動作之一是嘗試,嘗試的最大可能是失敗,而在社會與管理系統中大幅實驗的代價常是巨大而可怕的。這也是為什麼管理方面的創新,始終無法像工程、科學或藝術那般具突破性,因為它可以實驗的空間非常的窄。為了克服這個難題,聖吉和其它研究者透過一種系統動力電腦模擬的「組織學習實驗室」(美國中小學生,郵購一片系統思考軟體STELLA就可以學),能讓他們所輔導的企業主管在其中嘗試各種可能的構想、策略、情境變化,及其間種種可能的搭配,進而產生深邃而持續的企業創造力。聖吉將之視為組織創造與學習的演練場。這種學習實驗室也可將我們前述的那種緩慢漸變的長期過程「壓縮時空」來觀察,進而及早尋求因應之道。這種電腦模擬可以用以研究許多與人有關的變數。美國一家全球知名的大企業,三十多年來一直應用佛睿思特為他們建立的系統動力經營決策模式,來輔助重大策略與政策之研擬,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如領導風格、溝通態度、文化、士氣等「軟性」的變數。現在就連二十年前持嘲諷態度的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要大家重視這種電腦模擬。

  此外,相對於目前風行的許多管理新思潮或新作法,「第五項修練」殊勝之處,在於它始終專注於探究複雜問題更整體而持久的根本解決之道。聖吉以他深廣的智慧,指出許多管理新論在實際運用及未來發展上最需注意之處,非常值得大家警惕。

  聖吉最難能可貴之處,不僅是那極罕見的、整合式的創新才能,能將幾位巨人的智慧周嚴的融匯在一起,也不僅是那始終專注在人類最重要問題上的誓願,而是那即使站在巨人們的肩頭上,依然不斷質疑巨人的精神──質疑其中隱藏的假設、突破它,進而創新。他也將這種質疑的精神「傳染」了一些給我。前年我們聚會時,我向他提及這本書中譯本的事,他要我順便改寫這本書,我失聲大笑,他說他是認真的,法文版就改寫了。我依照他的話開始重新以質疑的態度來讀這本書,果然發現幾處以前從未深思過的書中疏漏之處,並改寫了一個系統基模。

■管理的新契機

  目前除了許多企業之外,有些頂尖大學的課程中(不限管理學院),也將這本書列為指定讀物;而其它方面也開始推展。我三年多前曾專程向甫自麻省理工學院退休的佛睿思特教授請益,他那時正興緻勃勃的領導一群年輕學生,到美國中小學向老師及孩子們介紹系統思考,成績斐然。目前全美大約有四百多所中小學引進這方面的教學,成效最著的是亞歷桑那州的土桑市(Tucson)橘樹中學(Orange Grove Middle School)。那些十二至十四歲的學生,一大早就趕到學校,用麥金塔電腦以系統思考軟體STELLA來思考許多社會、經濟、自然、保育、物理、數學、家庭等問題,甚至週末都會到學校和小組成員共同探究那些連專家都還不一定弄得清楚的課題。這是校方在過去從未見過的現象。其中有些表現不錯的學生以前還是令校方頭痛的問題學生。

  在政府方面,行政效率被評鑑為全球最佳的荷蘭及新加坡已開始體認這個新領域的重要性。荷蘭於一九九二年七月由原任交通部長的Nijenrode大學校長Mevr. drs. N. Kroes女士領導,成立了一個組織學習研究中心。新加坡的國防部去年也曾邀我為他們的主管開設系統思考研習營。

  有些公共事務學者開始以「第五項修練」的觀點,反省目前許多公共事務觀念及政策上的偏差。美國及荷蘭的醫療保健界也推動了好幾年。史丹福大學法學院有人開始運用這方面的觀念,重新思考人類未來全新的法律體系。麻省理工學院方面也開始請聖吉輔導該校成為學習型的組織。此外,我在國際系統動力學年會中,也遇到愈來愈多的經濟、社會及政治學家,他們對自己領域的大師們多年來只能換個角度談老問題,毫無真正重大創新,以解決目前舉世政治、經濟、社會亂象困惑不已,轉而在系統動力學中得到不少啟發,有的甚至成為系統動力學的中堅分子。

■終身的學習

  當你讀這本書的時候,或許有許多地方不容易懂,尤其是那些環路圖,不過如果你知道就連財星雜誌(Fortune)的企管專業編輯都形容看完這本書會頭痛,或許會感到安慰些。然而你可知道這本難讀的書卻已連續三年名列全美暢銷書的排行金榜。為什麼?我想主要是因為它能深入探討許多困擾大家已久、而又無可奈何的困境。例如,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如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如何在忙碌之中還能擁有充分的學習空間,如何解除各種壓力等,並指出一條正確的新路。在每年往返波士頓的途中,我曾不止一次的碰到正在閱讀這本書的美國人,有一次甚至是一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我發現他們常看不懂書中的環路圖,當我自告奮勇的為他們加上一些符號解說之後,都能幫助他們了解。所以我在取得聖吉許可後,在中譯本的環路圖中,加上一些符號,相信可以使它們較易於理解。

  如果你只將學習型組織視為業績最佳、競爭力最強的組織,那你就忽略了它的真諦──人們可於其中,逐漸在心靈上潛移默化,而活出了生命的意義。這才是它真正可貴之處。我們找到真正重要的事做,才能再度擁有豐沛的生命力。否則,只一味追求階段性目標,個人或組織最後往往陷入不滿意、但只得接受的一種無可奈何的生命狀態,很難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和能量。這本書可讓我們看到,原來這個世界在你我這部分,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去做,從而產生很大的力量。它提醒我們不要只做自己得心應手而立竿見影的事,而應專注在滇正重要的事情上。

■新領導能力的上乘武功

  對於中國的讀者來說,書中系統思考精華所在的系統基模是很親切的,因為它們像是中國古聖先賢智慧的結晶,而且對於本、末、先、後,和輕、重、緩、急更容易掌握運用;聖吉一直致力於將東西方古老智慧的結晶和最新的管理科學融合。他對老子的領導哲學尤為推崇;而其所提出的五項修練,有許多與儒、道、釋三家思想又非常相近。

  至於想要真正精熟聖吉所提出的這些「新領導能力的上乘武功」,我還想不出有比禪宗大師南懷瑾先生在「如何修證佛法」中所提示的「見、修、行」三位一體的修證綱要更好的指引,修練的功夫為什麼不上路呢?是因為見地不夠圓滿,加上行願不夠;見地為什麼不夠圓滿呢?是因為沒有真修實證,行願也不夠;行願為什麼不夠圓滿呢?是因為見地、修證有問題。這個綱要,深切的點出任何學習(光是吸收知識、資訊並不是學習,真正的學習必定修正行為,也就是修行、修練)的精義所在。

  值此巨變排山倒海而來的關鍵年代,這本由譯者郭進隆先生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付出極大的心力所完成的畫時代的巨著,不僅值得中國所有的管理者及領導者參考省思,也值得所有有心的中國人細讀,並身體力行,而成為真正的「學習者」。願這本書能燃起我們更高的理想,擴大我們的格局,深廣我們的思考,進而從你我周遭開始,與人們共同學習。在這條新路起步的階段,容我引用證嚴法師的話與您共勉:「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jpg52.jpg53.jpg54.jpg

學習是什麼?《第五項修練》的作者彼得•聖吉說:「我說的學習和學校裡的學習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先了解他講的學習是什麼、什麼叫修練、什麼叫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是什麼、跟我們有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先來看為什麼彼得•聖吉說,他講的學習和學校的學習不一樣。他說他的學習像是在學游泳,而不是像在學校裡學了很多知識。如果有一個人要學游泳,他看了一百本書,他是不是在學習游泳?當然不是。所以真正的學習是要從行動中來實踐的。
學習,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會是行動,如果我們沒有行動,就像讀了一百本關於游泳的書,並沒有真正在學習。
學習,我們第二個想到的是目標。我在1976年出國,先到夏威夷大學唸土木工程碩士。第二年有一個美國朋友Frank Gniffke辦了一個party,邀我攜伴參加。過了一會兒Frank跑來問我:「你那個女伴是不是美國人?」我說不是。Frank又問是不是在美國長大的?我說是在臺灣長大的,第一次出國。他說怎麼可能?她的英語說的和美國人一模一樣。後來我就問這女孩(她叫馬黛,她現在是我太太),你的英語怎麼說的那麼好?她就問我「你當初學英語的時候目標是什麼?」我不知道在座各位當初學英語的時候目標是什麼?我說我當初沒定目標。然後我問她:「你當初學英語的目標是什麼?」她說:「我當初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說的跟美國人一樣。」
或許我們有的人學英語和我一樣沒定目標;或是訂一個容易達成的目標,譬如及格就好;或是全班第一;或是英語要講的很好。請問「英語要講的很好」跟「英語要講的跟美國人一樣」哪一個可以具體衡量你是否達到了目標?當然是後者。所以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有沒有目標,目標高不高,具不具體,是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成效的。
每個行動都會產生一個目前的結果,它跟目標(期望的結果)一比有一個差距,我們就修正行動來縮小差距,這就形成了一個學習的循環。所以當目標愈高或愈具體可衡量時,愈能察覺差距而不斷改正行動,就能逐漸趨近甚至達成高目標。
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是,為什麼馬黛她訂了一個目標「我的英語要講的跟美國人一樣」之後,它會實現?重點在於這是她心裡面真正渴望實現的結果。後來我就創造出一個名詞,可能最近很多人都在用這個名詞了,叫做「願景」。我為什麼用「願景」這兩個字,「願」是心願,不能騙人的,你不能說我的英語要講的跟美國人一樣,結果遇到困難不去克服,或是說你訂了一個目標,可是自己都不相信,那就不是「願」了。那麼為什麼不用「願望」而要稱「願景」呢?因為景都是可以描繪的,我們要具體描繪目標,所以叫做願景。
另外一點就是反饋、反思,回頭來修正我們的行動。我們只有在真正檢討自己時才會修正我們的行動,假如說把這些指責都歸罪於外,就沒有辦法進行真正的學習了。
以上所講的是五項修練中的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只要掌握上述幾個要點進行學習循環,基本上就是在修練自我超越。
彼得•聖吉在自我超越這部分希望我們倒過來思考。大部分的人會先評估我們有什麼樣的優缺點、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環境中什麼條件對我們有利什麼條件對我們不利、有哪些資源或限制因素,然後通盤考慮後,訂定我們的目標,朝理想的目標邁進,這是我們一般的做法。彼得•聖吉說這個辦法很好,在企業管理上叫最佳化,做最好的資源運用以達到最佳目標,。可是問題出在還有好多因素是可以變化的,所以要倒過來思考:不要先想現況,要先想願景,也就是你真正期望實現的結果,從那裡再倒過來改變現況,這時候你就開始了創造的第一步。聖吉所談的學習其實就是創造,或是創造性學習。
我現在以楊惠姍的例子解釋一下「倒過來思考」:先思考期望的結果,再思考現況。楊惠姍以前最有名的是演電影,她電影演的很好,可是後來覺得不再有生命力。楊惠姍毅然決然離開電影界。他和張毅到處去找尋真正想做的事,結果到了紐約,張毅到大都會博物館看到捷克藝術家所做的玻璃雕塑,覺得太棒了,叫楊惠姍去看,楊惠姍一看說,如果說我們也能做出這樣的東西多好。玻璃雕塑是很專業的,楊惠姍沒有那種能力,他們就立刻飛回台灣,到國立藝專去旁聽雕塑,並去打聽朋友中有沒有人懂玻璃雕塑,正好有一個王俠軍,剛從北美回來,學了這樣的東西,就向他打聽請教,然後開始自己摸索了。楊惠姍後來看到一個古董收藏家有一個藍色琉璃做的東西好漂亮,就問誰做的,人家說不知道。她就到日本找一個玻璃史的教授,一看說是在你們東漢時做出來的。到處打聽沒有人會做,結果楊惠姍就跑到中原理工修化學工程,而她是外文系畢業的,隔行如隔山,但楊惠姍就是學了。他們就想辦法自己試,但一直失敗,直到第三年才做出來。她本來跟張毅有七千多萬的存款,到後來不只用光,還負債負累累。楊惠姍還曾兩次燒得頭髮都不見了。我曾問楊惠姍說:「楊小姐,請你描述一下你在那段過程生命的狀態」,她說:「那三年期間,我每天早上都是跳起來的」。我想真正的創造者一定有那樣的經驗,每天都是很棒的日子。假如你不能感受到那樣棒的感覺,可能你創造的生命已經結束了。
創造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願景已經實現時,那它已經不是願景了,因為它已經失去創造性的張力。在彼得•聖吉的書裡用一個橡皮筋來描述它,創造性的張力上面是願景,下面是現況,一直往上實現願景時,橡皮筋就鬆了。任何的願景不是由它是什麼來判定,而是由它給行動產生什麼力量來判定的。所以當你已沒有動力,你必須很誠實的告訴自己,那已經不是自己的願景了,創造已經完成了,結束了。有些藝術家到後來其實不再是從事藝術創造的工作,只是做「複製機器」的工作,他的藝術生命其實已經結束了。其他類型的創造工作也是一樣,有它的生命週期的。
創造creating和創造力creativity不一定相關。創造就是像藝術家從事創造的工作,把構想創造出來;建築師把藍圖創造出來,這就是創造。真正創造的能力不只限於某一個方面,應是全方位的。既然能創造出藝術作品,為什麼不能創造出和諧的家庭關係和健康的身心?所以大部分的專業人士或藝術家或許對某方面很會創造,但並沒有掌握到創造的精髓。彼得•聖吉那群人中有個音樂家就發現,許多在專業方面有成就的人,都是那個方面的創造者,但未掌握創造的精髓,結果在生活中一塌糊塗。
要真正成為一個創造者本來就很難了,更難的是一群人要集體創造,《第五項修練》裏面就談組織要怎麼創造,介紹學習型組織到底是什麼?跟大家有什麼關係?其實學習型組織的理念是適用於任何組織的,當然也包括博物館。雖然目前推動最多的是企業,但也可以包括學校、政府和家庭。
彼得•聖吉所說的學習型組織,就是「一群人可以持續擴展他集體創造和創新的能力」,這也是所有組織夢寐以求的能力。
但要怎麼樣集體創造?這就牽涉到第三項修練建立共同願景。你的目標和他的目標不完全一樣,如果大家能有共同的願景,任何領導者都會覺得太棒了;一個小小的家庭或整個博物館如果能齊心達成共同的目標,就太好了。那麼你就需要集體創造的能力。
真正共同願景的建立又必須靠下面要介紹的第二項和第四項修練,基本上是非常困難、但是是可能的。由於時間有限,詳細的內容請參考《第五項修練》。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創新。現在這世界最大的特質就是變,變得太快了,而且是全方位的變,必須不斷創新才能夠應變,許多組織如果不創新就被淘汰了。大家面對的不只是同業競爭,還有異業競爭:全世界的書店都在競爭,他們最大的威脅是網路業者─亞馬遜。另外像大英百科全書的競爭對手竟是微軟,你要花好幾百塊美金買大英百科全書,而微軟的電子百科全書只要五十塊美金,而且使用方便。所以有許許多多的變化讓我們不創新都不行。我們該如何創新?現在創新必須是大幅度的創新,這牽涉到要挑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與做法,但這是極度困難的事。這就牽涉到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
我們有很多成見必須先把它攤出來,我們認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對人的印象、對事物的印象、對美術館定義的印象、對顧客的印象,我們都要將它攤出來檢驗,然後我們一起來檢驗它。《第五項修練》中有非常多的例子可以參攷。
第四項修練叫團隊學習。不久前彼得•聖吉接受遠見雜誌的越洋訪問:「你如何看出一個組織是否已成為學習型組織?」聖吉回答是「可以誠實說出所遇到的難題…」。學習型組織應該是一個健康的組織,是開放的,是可以無話不說的。在真正健康的組織裏壞消息會很快就傳上去。如果不敢將資訊攤出來,就會像上次中國大陸處理SARS一樣。如果一個組織的環境會令成員有怕心,不敢講真話,不敢揭露真相,不敢誠實說出所遇到的難題,這個組織的健康是有問題的。
之前我們輔導一家醫院以一種開放的態度談問題,什麼事都開放出來談,過程是很難受的。我記得他們院長都掉下淚來了,可是這就是員工心裡真正的話,不說出來裝在腦子裡更糟糕,說出來還有機會解釋。後來SARS來時,這家醫院院長表示醫院的同事同心協力沒有一個撤退。所以你希望面對那樣的「開放」,還是迴避那樣的「開放」。
   我們對另一家醫院輔導的時間較久,他們不只能同心協力,有創新的能力,還可以從顧客的角度來著想。在SARS期間,他們在大門口擺了一台有芳香精味道的自動噴霧器,這可以讓人覺得他們是認真地在做消毒工作。所以那家醫院在SARS期間顧客比誰都多,因為它讓顧客安心,創意是集體團隊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在我們醫療品質促進會專案計劃期末分享中,這家醫院的負責人上台報告說:「從事學習型組織五項修練的這一年半來,我驚訝的是我的員工敢對我講真話了。」這家醫院二年半前成立,成立時只有三個員工,現在三百多員工,而草創時的三個員工真是吃盡苦頭。十一月上旬的院內升遷,那三個員工沒有被升,到了開會時,那三個人站起來抱怨。假如在以前,抱完怨就辭職了,結果這三人沒有辭職,會後去找他們的主管,被升遷的人也被找去談,結果這三人了解到他們雖然有創院的功勞但卻沒有經營管理的能力,所以不應該被升上主管的位置,可是他願意講出來,不久後就沒事了。在以前不講開的話,會流失多少人才。
「開放」在那兩家醫院都產生不錯結果。回頭看我們現在所處的組織,不管是家庭也好,工作崗位也好,夠不夠「開放」?有沒有無話不說?我們很多時候想「不要講了,留給他一點面子吧」,所以就保持和諧,和諧在這種狀態下其實是一種假象。
團隊學習以深度匯談處理衝突而有真正的了解。但因為我們絕大多數的人並不具備處理衝突的能力,到後來只好往後退。而過去二十年來團隊學習已經發展出這種能力,就是再對立的人,只要透過團隊學習中的深度匯談,就會更了解對方。這種例子很多,我們舉南非為例,大家都知道曼德拉,但不要忘了戴克拉克,我個人覺得戴克拉克更了不起。戴克拉克在他還是總統的時候,曼德拉被放出來的十年之前,就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深度匯談專家的輔導之下到監獄裡和曼德拉做深度匯談,兩人心中的成見逐漸化解掉了,戴克拉克才會放下他的政權,而曼德拉也才是這樣寬容地走出來。
我們也看到美國一個叫GS Technology的公司,它的管理階層和它的工會已經衝突到只要一開會就開始摔桌子,水火不容,結果彼得•聖吉就派一個深度匯談的研究員去,雖然只是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卻有組織學習的知識,到後來這些工會的領導者和管理階層的領導者居然能水乳交融,使原本下降的生產力不斷往上提昇。
我們有許多成見不知該如何去化解,深度匯談就是去化解最深的那種誤解,其實有時候我們並不是那個意思,但我們就會一個印象不斷加深,然後選擇性的吸收,專門挑些訊息來加深原有的看法,而形成堅固的心智模式。深度匯談就是用來覺察、挑戰、進而改善彼此之間的種種誤解,使大家融為一體,並提升集體思攷與創新的能力。
    最後介紹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在創造的過程中,除了遇到人與人之間和心智模式方面的困難外,還會遇到很多系統性的困難,它非常複雜。可能在座各位聽過類似名詞,譬如說「蝴蝶效應」之類的東西。蝴蝶效應講的是佛羅里達的大暴風可以是因為有一隻在北京的蝴蝶翅膀動一下所造成的,這聽起來似乎非常荒謬,但已經被大氣學家所證明。巨大的變動可以來自很小的變動。以前不會這樣想,所以以前的分析方式一定是有一個很重大的原因,有可能;可是如果是來自一個很小的原因,你就不會去注意,再來一次你還是不知道如何避免。還有一些系統思考裡要處理的東西,非常弔詭地,它在我們解決問題時同時製造問題,我們不知道它會短期有效、長期無效。系統思考是利用環來介紹,所以在《第五項修練》中我們會看到許多環,像蝴蝶效應那種叫做正環,正環是不斷繁殖的。拿一張紙,把它撕一半就變2張了,再撕一下4張了,再撕一下8張了…這樣撕33次,全世界每個人都有一張,這是正環。而這世界上處處都是正環,但我們不知道。我身高有176公分,但我原來只是一個受精卵,它不斷繁殖到一個極限。 像東南亞金融風暴,很多經濟學家分析來分析去都在分析大原因,但依照系統思考理論,這原因可能是很小的,而被忽視。
另一個叫做負環,負環在我們身體裡有一大堆。負環又叫調節環,譬如太熱會流汗、太冷會發抖,我們的血壓、心跳、呼吸速度都會調節。另一方面,調節環會調節掉很多和這個系統目標不相合的東西。任何系統都有自己的目標,當你要達到的目標和它不相合的時候,它就會抵消你所有的努力。例如大象保育工作大家很努力在做。我們為什麼要保育大象,因為大象被殺很多。從系統思考的觀念來看都是互為因果的,大象現在被殺很多是因為你保育大象。讓我們用負環來分析一下:你愈保育大象,市場上的象牙就愈少,象牙價格就會變得非常高,象牙價格最高的時候在黑市一對要12,000美金,但在非洲有許多人家一個月的收入不到6美金。原先他只看到一隻大動物把他家玉米田踩壞,覺得很討厭,可是他現在看到的是一堆黃金。所以保育反使大象價值不斷上升而產生致命的吸引力,吸引大家去殺牠。有許多負環在我們生活中形成,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存在,它會使你的對策短期有效但長期無效,它會抵消你所有的努力。
    組織中絕大多數的變革都會碰到一大堆負環,如果忽略這些負環,強力去推,都會抵銷原來的努力。這些負環有一些是存在人們腦子裡潛藏的心智模式,如果它沒有改變,所有表面努力都是沒有用的。國內的教改,如果沒有改變很多家長和老師內在的心智模式,教改到最後都會失敗。所以彼得•聖吉他們最近又推出一本書叫《學習型學校》,探討學校如何應用五項修練來進行變革。 
負環裡有一種目標是除去你不想要的,只要你的目標是除去你不想要的,就會形成一種叫做壓力的負環,它的行動力量來自於壓力,壓力愈大,行動力量愈大。譬如說減肥,肥胖一定有根本的原因,有的人不會胖,有的人喝水也會胖,會胖的人減肥可能短期有效但長期又會胖回來,這就是負環在搞怪。因為這種壓力結構它的行動力量來自於壓力,當行動越有效時,減肥了,然後壓力減輕了,行動力也就減輕了,也就會放鬆。你原本可能就愛吃冰淇淋、巧克力、喝可樂,而且懶得多運動,這一放鬆肥就慢慢又回來了。只要目標是除去你不想要的,等你一到達目標就會鬆懈。你看掃黑、掃黃是不是隔些日子就要掃一次?
   系統思考有三要件:正環、負環、另一個叫做時間滯延,行動到結果之間需要一段時間。譬如我們冬天要洗熱水澡,水要隔一陣子才會熱,這時間造成我們在追求目標時會不斷矯枉過正,一下太冷、一下太燙,要隔好一陣子才達到目標,這中間都算浪費。半導體業隔一段時間就會供不應求。假如你碰到這個情況會怎麼樣?加班。加了一陣子覺得需求穩定成長,就會開一會,加闢一條生產線,也就是蓋新工廠的意思。然後找地、徵才、買新設備、試車、量產,兩年後奇怪卻沒有人要這個東西了,供過於求。因為時間滯延,它就造成組織都有這種學習的障礙。
所以有時在我們很成功的時候,這種複雜系統可能導致我們失敗; 有時想解決問題,又會造成其他問題;系統思攷就是幫助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的。它還牽涉一些較深的理論、方法與工具,那就不是一場演講可以說得清的。有興趣的朋友可由《第五項修練》入手,一窺堂奧。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