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

我第一次聽到Fred Kofman這個名字是從彼得·聖吉(Peter Senge)那邊聽到的。聖吉說:「我們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來了一個年輕的會計助理教授,叫Fred Kofman,他現在已經被認為是全世界四個最偉大的會計學者之一。」而聖吉又說:「Fred Kofman真是一個天才。」我就從這邊開始聽到這個名字。後來Fred Kofman在大概是1992年或1993年的System Thinking in Action Conference中擔任大會主講者之一,我去聽了他的演講。哇!我聽完以後就覺得……第一,Kofman的演講是他們那一群人裡面大概最精彩的之一吧!(還有一個演講也是我覺得非常精彩的是MIT Sloan School(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講座教授Edgar Schein,也是全世界對於組織文化方面的權威)當然其他有很多都講的很不錯,可以像他們這種頂尖的演講,我覺得還是不一樣的。
Fred Kofman那時候就像Daniel Kim,還有William Isaacs,我覺得這三個就是Senge下面三個大將,各有所長。Daniel Kim也是極端聰明,他那時候正在讀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系統動力學博士。William Isaacs正在負責MIT組織學習中心的Dialogue Project(深度匯談計劃)。Edgar Schein負責組織文化方面。Fred Kofman他自己有一套,他是年紀最小的一個,大概那時候二十幾歲吧,那時候Senge找了19家企業,Fred Kofman就跟那19家企業講了一下他大概有什麼東西,如果要找他,參加他這一部份計畫的,就可以來找他。後來就有一家公司叫做EDS(Electronic Data System)來找Kofman,後來Kofman就把那家企業裡面形成的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弄的非常好。後來Kofman就與Senge聯名發表了一篇paper,該篇paper的名字我記得叫The heart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學習型組織真正的心,最好的那部份)。那裡面Kofman就提到他怎麼樣去帶EDS,那其中後來我是在他另外一年的演講中,他做了介紹,他說他發展出了叫Triple loop learning(三環學習),那時候大家知道,哈佛的Chris Argyris發展出了叫double loop learning(雙環學習),因為我們通常都是single loop learning(單環學習),single loop learning最好就能夠創造,產生非常好的結果,然後實現他的願景。double loop learning就開始可以反思。
那時候,我覺得他們是不是搞一些名詞上的花樣吧?所以並不是很瞭解triple loop learning怎麼樣。只是Fred Kofman的演講中介紹他在EDS裡面那一套作法,後來使得EDS裡面參加學習社群的人,即使有一些是離婚的,後來在那個社群裡面破除很多誤會,然後又很勇敢的行動;甚至於再度結婚而傳為佳話。
我聽了演講後綜合一些觀察,我覺得在這裡面其實最有實力應該是Fred Kofman,其他的各有所長。Senge就是裡面的leader。一直到有一次,我已經忘了哪一年,我去參加System Thinking in Action Conference,事實上是學習型組織以後每一年一次的大盛會。全世界後來對學習型組織有興趣的人士都會來參加System Thinking in Action Conference。那後來因為美國很多西半部的一些人士,他們覺得都在美國東部波士頓辦對他們太不公平,所以後來就一年在東部辦、一年在西部辦。所以後來我也在舊金山參加過這樣的conference,然後又再回到波士頓。有時候他們東部會跑到亞特蘭大辦。anyway大部份是在波士頓辦。
有一次我記得,反正在conference中,可能是舊金山那次吧。Fred Kofman就跑來找我說:「碩英啊,等一下做我的keynote speech。完了以後你可不可以給我三十分鐘?我有事情要跟你請教。」那當然我有點受寵若驚,因為我覺得這麼傑出Fred Kofman有事情跟我請教,不過我還是說好。因為Senge常常會叫一些人來找我,問我幫他們解決他們的一些問題,其實有一些我也不曉得怎麼解決;反正我說了一些建議,然後他們說:「哇!太好了!太好了!」不知道是客氣還是真的?
Anyway,那後來我也去聽了他的keynote speech,非常精彩。完了以後,他就來找我。然後我們就在一個安靜的角落,他就跟我談了大概二十幾分鐘。他就講了他的情況,後來因為他說,哈佛大學商學院來找他了,想把他挖角過去。那這時候MIT Sloan School就提早發終身職(tenure)給他,然後挽留他。然後,反正他自己有一大堆生命上的探索,他就講一些。那時候我記得我最喜歡用彼得.杜拉克的問句問。就是:「What do you really want to do?」、「What for?」、「What are you doing now?」、「Why?」就杜拉克我常常提到的四個問句。我就反覆用這些問句來問他,大概經過了二十幾分鐘,然後他就說:「I got it. I know what to do.」然後就謝謝我後他就走了。
Anyway,後來反正聽Senge說,Fred Kofman既不去哈佛也不留在MIT,後來就一個人離開了這個group,然後就不見了。中間他們還提到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Fred Kofman他帶出來的團體的learning community的成效越來越好。結果使得有很多人,尤其是像Edgar Schein那樣子的心理學大師就覺得,這已經是產生醫療行為了,叫Fred Kofman去考心理諮商方面的一些執照,Fred Kofman不願意,他們覺得萬一出了問題的時候有人可以告Fred Kofman,而影響Senge的組織學習中心的聲譽,所以有的人一方面叫Fred Kofman去考,他又不願意,反正這時候就產生了矛盾衝突吧,Fred Kofman就走了,詳細原因其實沒人知道。
不過,從《Conscious Business》裡面Fred Kofman他自己寫的序裡面有一段,大概知道:他那時候心裡面想要追求更高的一個境界,後來他另外找到一個老師,他自己發展出了Conscious Business。
當我在2006年,就是在Senge他們創辦,後來由Edgar Schein主編的《Reflection》這個期刊或雜誌,在這上面有一小篇文章就介紹Fred Kofman出的一本新書叫做《Conscious Business》。我一看馬上就知道,第一個很高興知道Fred Kofman在做什麼,原來有了一些東西出來了。我就非常渴望看到這本書,馬上向Amazon訂了這本書,馬上我就把它看完了,然後我知道,這本書真是太好了,這本書的境界、層次已經超過Senge他們那群人了。
我後來就大力推薦我的系統思考研究室的學生們,要他們讀,由博士班劉明俊進一步約大家一起把這本書很快的翻譯成中文,立刻在我所有相關課程中的學生都讀這本書,因為有些同學沒有錢買原文書,或是英文閱讀能力沒有那麼快、那麼好,我們就先讓他們看電子檔的中文翻譯本。
現在我就極力的希望由原來出Peter Senge、學習型組織這一系列的天下文化,由他們來出這本書的中文版。
也就是我們只希望把這麼優秀的一個學者,出了這麼好一本書,能夠在這個方向上做出一點貢獻,這本書就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向台灣以及所有中國大陸對學習型組織有志一同的這些朋友們,推薦這本好書—《Conscious Business》。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銘口試

家銘口試

家銘口試 

家銘口試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西子灣廣告公司成立近十年,它的核心服務是廣告印製,王老闆具備高度的服務熱忱。由 於競爭日趨激烈,他開始宣告「顧客至上」,顧客需要的任何服務,西子灣都可以服務到家。因此在召募員工時,希望員工擁有主動積極的態度與服務熱誠,把顧客 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不能輕易拒絕客戶的要求。

另一方面,為了擴大客源,西子灣開始架設網站,提高曝光率,並進而購買「網路關鍵字」,讓網站 排名提前,提升網站的瀏覽率。此舉讓顧客明顯增多,營業額提升,公司開始成長。王老闆認為員工自然也要跟著一起改變心態,更積極地服務客戶,盡量滿足客戶 需求,他深信唯有創造滿意的顧客,才能在未來接到更多大筆的訂單。

網路行銷宣傳的效果使西子灣業績成長,但另一方面員工的工作,負荷也隨之加重。繁忙之際,產品與服務容易有瑕疵。此時「顧客至上」使得有些顧客稍有不滿就要求重做,更進一步地加重了員工的工作負荷。如此成長只能持續一段時日,然後趨緩,然後開始下滑。為什麼會這樣?

當 西子灣開始架設網站,購買「網路關鍵字」,顧客明顯增多時,員工工作負荷自然增加,王老闆當然增雇新員工。然而,新雇員工需要老手調教,這會使原本工作負 擔已重的老手更增加了負荷壓力,有些負擔過重的老手於是選擇離職,老闆只能增聘員工因應。而新員工需要老手調教,又增老手負荷;新員工在工作上容易出錯, 顧客要求重做件數更多,常需老手幫忙,如此更增加老手負荷與離職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員工離職的現象開始越演越烈。顧客們覺得西子灣的產品 及服務品質越來越差。員工越來越感到不被重視:「反正客戶都是對的,老闆也不在乎我們的感受與工作壓力。」王老闆則覺得這群員工不可靠、不主動、不能接受 挑戰;他無奈的認為:「反正西子灣不是他們的,他們永遠也不會主動思考要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工作態度是自己選擇的,我沒有時間去教他們,要改變一個人實 在太難。」

以上的故事熟悉不?我們可以把故事中的組織改為IC設計公司、牛肉麵館、醫院、學校、教會、政府部門,只要把成長與顧客至上兜在 一起,上述劇本幾乎八九不離十就會上演,尤其是組織的成長牽涉到需要相當時日才能培養成熟的人才時。這類問題在《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 務》(彼得‧聖吉著,天下文化出版)一書中「成長與投資不足」的系統基模有深入探討,讀者可自行閱讀。在此謹提供一個基本的管理原則供大家參考:在承擔能 力條件的質與量未充實前,請勿輕率追求成長並宣告「顧客至上」。◇(h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六劉明俊在本專欄寫了篇《企業從A到A+的祕密》,我最近就遇到一群A+的人,提供了A+的服務。不過,她們是在政府部門工作。

8月12日星期二下午大概5點多一點的時候,我去高雄市鼓山區戶政事務所辦事,本以為戶政系統網路化了,十幾二十分鐘大概可以完成。我要申請自己的戶籍謄本及母親、大姐、二姐、妹妹、弟弟每人出國前的戶籍謄本各兩份,他們都已出國多年。

我 抽了一張號碼牌,等了一會兒排到4號櫃台,一位四十多歲的女士。她了解了我的來意後就問:你有他們的身份證字號嗎?我說真抱歉,只有自己與母親的身份證。 她說:哦,也可以查到;找這些資料比較花時間,不曉得今天來得及來不及,因為等下電腦會關,我試試看。她將母親的身份證字號輸入,找到我們三十多年前在基 隆老家最早的戶籍,想辦法從電腦中查出其他人的身份證字號。她從妹妹著手,因為我告訴她妹妹是最早出國的。我看她不斷地移動著滑鼠、臉湊向電腦螢幕、然後 搖搖頭,似乎在努力查找某一項特定的資訊,當她興奮地說找到妹妹的資料時已經5點20分了。我心裏很感謝她的熱忱,但怕擔誤了她下班時間,就說我明天再來 辦好了。她笑著說:我想把它做完。4號這時把我的身份證交給隔壁已經收拾完桌面即將下班的3號請她幫忙查,3號二話不說地就坐下來開始工作。4號則列印出 妹妹的戶籍謄本,摺疊出需要的部份,然後小跑步去影印。

接著她開始找大姊的資料。大姊出國也30多年了,她結婚後由基隆搬到台北,而且在台 北換過幾次住所。我就記憶所及告訴4號大姊住過的兩個地方,都查不到。這時4號立刻大聲請另一位小姐延後10分鐘再關電腦,因為已經快要5點半了,我感覺 她們好像進入了一種戰鬥狀態,但奇妙的是,有些許歡樂與興奮的氣息。4號這時把母親的身份證也交給3號請她繼續幫忙。不久我感到有些悶,大概中央空調關 了。4號終於在台北大安區找到大姊的資料。

然後她開始找二姊的資料。二姊出國其實比妹妹還早,第一次出國是40年前,之後回國出國又回國多 次,基隆、台北、台南都往過,還真不好找。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空氣更悶了些,4號的額頭沁出了些微汗水,她又大聲請另一位小姐把電腦再延10分鐘,最後終 於找到二姊的資料。找到了弟弟的資料時,已經5點45分左右,再加每份都要摺疊出需要的部份影印兩份,然後交給一位一直等在那兒的老媽媽負責蓋上戶政事務 所的印鑑,到全部完成大概5點50分了。我心中讚嘆:哇!好一個A+的團隊、A+的組識文化。我對4號說:非常謝謝妳。其實謝謝兩個字完全無法表達我那時 的感受。

我不相信4號她們提供A+的服務是基於任何規定、政策或獎勵措施,因為A+的服務只有A+的人才做得到的;只有擁有一顆A+的心,一顆真正美麗的心,才算是A+的人。為了表達我對4號她們真誠的謝意與敬意,我寫了這篇短文。

至 於如何從A到A+則是極其不容易的事,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也不是絕不可能。台灣各地戶政事務所的組織變革過程中,培育出了一些我們稍為年長一些的人 都曾親身目睹過的,從B–(甚至C–)蛻變成A+的公務員,就是最好的例子。您或可回頭再把上週劉明俊寫的那篇《企業從A到A+的祕密》看一遍,買本他所 推介的寇夫曼篇《FredKofman》所著《清醒的企業》篇《ConsciousBusiness》讀讀,應該會有所體悟。祝願你也擁有一顆A+的心, 一顆真正美麗的心。◇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94年我在審訂《第五項修練》中譯稿時,對於Vision一般譯成遠景覺得無法表達書中真正的內涵,試了十四個翻譯才創了「願景」一詞。常有人問我:「我怎麼知道那是不是我真正想要創造的願景?」這讓我想起了父親的攝影。

父親退休後攝影自娛,後專拍殘荷,無人出其右。有些攝影高手亦曾努力嚐試將荷花池中橫七豎八、錯綜雜亂的殘梗敗葉,拍出像父親那般一幅又一幅富有創意、詩意和禪意的畫面,但就是拍不出來。
有 次我向父親請教為什麼別人拍不出來?他說因為他的殘荷作品不是「拍」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荷花池中原本不存在他作品中的殘荷之美,他是先像畫家般 構思畫面,然後發揮高度的創造力(自製了一個像釣桿般可伸縮自如,又可甩勾垃推抓剪削的巧妙工具),將破敗雜亂的荷花池清理、布局,「雕琢」成他想要的畫 面,這常需要好幾天的苦工,再等待最佳光影與時機按下快門。

高精度圖片
楊征先生殘荷作品

譬 如,為了拍攝一隻紅蜻蜓停在荷花枯枝上的畫面,他頂著烈日彎腰等候,以捕捉天光、雲影、蜻蜓、枯枝交會的霎那一幅最完美的畫面。有時天光、雲影、蜻蜓、枯 枝幾乎都對了,但蜻蜓的角度或顏色有一點點不對,他就一整天沒按快門;就這樣在烈日下候到第八天,他終於按了快門,八天中就只按了這麼一下,立刻收工。

我 問父親這八天中難道沒有也很美的畫面在鏡頭中出現?他說有,但不是他想要的,他很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就是願景,真正的願景,每一幅殘荷作品都是 他的藝術願景。他審美感過人、標準又高,追求完美、近乎苛求,相片洗出若有一絲一毫未達他理想中最完美的畫面,立刻毀去重洗。
父親那時已年過七十,他說:「我現在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我還要拍出更好的作品,但拍殘荷需要很好的體力與眼力,我不能浪費任何一天啊!」七十三歲那年他以十八幅殘荷作品考取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博學會士。

詩 人余光中說:「楊征抓住殘荷『美人遲暮』的神韻,將攝影提升到高妙的藝術層次。」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則將父親的殘荷攝影與溥心畬的殘荷畫作相提並論:「如果 溥心畬以殘荷來表現落拓王孫的疏落灑脫,則楊征似乎是以他圓熟的人生體念,摹寫荷之將盡所投射的豐盛,然而他也充分掌握了中國文人畫的精神,先有畫意,再 求布局,而布出的畫局又絕無鑿痕,手眼之高,很是不凡。」199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父親殘荷作品一個月,有位男士遠從南部北上看展六次,關門時都捨不 得離去。

父親今年六月以九二高齡在洛杉磯離開人世,為世人留下了一幅幅他苦心孤詣創造出來的殘荷之美。母親為了支持新唐人電視建立富而有德社會的理念所舉辦的文化藝術募款活動,寄來十幅父親殘荷遺作共襄盛舉,她認為這是她能為父親所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拍 殘荷的那十多年,父親每天天沒亮就跳起床,坐公車帶著他那平價的相機去台北植物園報到,終日在烈日下做著他生命中最想做的事。他哪來那麼強大的生命力?這 就是真正的願景所啟動的生命潛能。其實,願景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在我們身上產生了驚人的願力,再苦再難也阻擋不了的生命力。
2008.9.15.◇(http://www.dajiyuan.com)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趙耀東先生領導中鋼績效卓著,先後出任台灣經濟部長等要職,對台灣產業發展著有貢獻。


趙耀東先生於8月20日病逝,享年九十四歲。趙先生由於領導中鋼建廠及營運績效卓著,先後出任經濟部長、經建會主任委員等要職,對 我國產業發展及經濟建設著有貢獻。趙先生在中鋼經營管理方面最受推崇的就是他的領導與用人哲學,他曾於1989年3月以「談領導」為題,在中山大學演藝廳 舉辦了一場演講。本刊特邀中山大學楊碩英教授,將他當年詳實的筆記,原汁原味地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趙先生領導與用人哲學珍貴的智慧結晶。
談領導

趙 耀東先生一開場就說他不是正統學管理出身的,但是是一個管理的愛好者。接著他說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都會告訴學生說:We only train and educate leaders,我們只訓練跟培養領導者,我們要為這個世界培養出最優秀的各行各業的領導者。趙先生特別指出,美國不論企業或政府機構的上層、中層或基 層,他們出來談判的時候都能獨當一面,這表示美國這個社會訓練出來的領導者是要比我們社會多得多。相對來講在台灣或中國大陸,老人都放不了手,因為缺乏好 的領導者接棒。他認為要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領導者,不管對企業或政府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他接著說聰明的人不會成為了不起的領導 者,因為領導者他常常需要一股傻勁,他認定對的事情或清楚了自己的使命後,就會非常堅定的去完成它。聰明人通常盤算太多,沒有這股傻勁。然後他就插了一些 話,他說台灣最近出了一堆傳記,他看了之後非常討厭,因為有許多都是美麗的謊言,這也就是趙先生的本色,他不會害怕說出真話,他說即使面對總統經國先生, 他也不會害怕說出真話。

然後趙耀東先生開始對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的同學談如何將自己培養成一個真正的領導者,他提出十二點建議。

(A)畢業以後要讀更多的書,尤其是專業以外的書,每週至少要讀五小時。

他 說好的領導者一定要有非常深厚的common sense。在歐美許多教授都會對學生說:當你大學畢業以後,you got the key to the library。他認為這些書裡面對於心理學跟社會學要特別重視。心理學是對人的了解,社會學是對一群人的了解。在社會學方面,特別要對社會文化這個層面 下功夫。企業文化、組織文化對一個企業而言是最重要的。

然後趙先生強調,除了對於心理學和社會學有基本的了解外,人的心理、社會心理的變化,為什麼會變化和如何變化,要特別加以深入瞭解,這是重點中的重點。

(B)要認識自己,要肯定自己。

趙 先生先以自己在麻省理工讀博士班時的經歷來說明認識自己的重要。他說自己從小到大名列前茅,到了美國進了麻省理工學院,決心拿博士學位。當他在麻省理工唸 碩士時,成績非常優異。讀博士時去聽一位名教授的演講,他覺得教授講得真好,沒想到一位姓林的同學竟然對教授說您講錯了。那位教授在跟那位同學討論之後, 當場認錯。這件事立刻改變了趙先生的博士規劃,使他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真正的長處為何。經過與指導教授深談後,他改走實務路線。後來他就回到中國,發揮自己 的長處,在辦廠的實務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績。

他也提到自己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長處和短處。他的長處就是能夠抓到重點。他的短處就是粗心,他對細節的東西非常弱。所以他在管理工作上就盡量發揮他的長處,抓大方向,然後挑一些細心的人來補足他的短處,然後領導大家往大方向去努力。

一 旦認識了自己的長處,就要開始努力去發揮它,他說這樣才會建立自己的信心,建立信心之後自然會肯定自己。當自己是非常有信心的時候,才能夠帶動大家的信 心。所以好的領導者因為了解自己的長處,對自己就很有自信。企業在關鍵時刻,大家靠的就是領導者那種信心,才能夠真正的面對危機或轉機,同心協力向目標奮 鬥。

我覺得趙先生對如何建立信心的看法非常具體,當一個人了解自己的長處,從實踐中肯定了自己,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而不只是很積極的說,我們要有信心,我們要有正面思想,那是不夠的,無法建立真正的自信。

趙 先生接著說到,leaders就是do the right things的人,下面的managers就是do the things right的人。Do the right things就是有效達成目標,do the things right就是要有達成目標的正確手段。上層領導者的手段變成屬下的目標,這時候就會形成一個目標樹,展開以後,大家就能把共同的目標達成。所以他認為最 高主管一定要把政策跟原則說明得非常清楚,要非常重視政策性、原則性的東西。他特別強調領導者絕不可以管細節。

(C)要有理性的個性,而不是自以為是。

理 性才能夠使我們果斷而不蠻幹。他說以理性為基礎的個性,才能建立一個領導者清晰的領導風格,更重要的是他要讓他底下的人也有個性。怎麼做到這一點呢?他說 要心胸寬大,要有容忍之心。所以這時候不但自己有個性,而且還尊重別人的個性。趙先生他自己非常敢言,但他也要他的屬下no fear,敢說真話,這必須要建立起讓大家敢說真話的組織文化。

(D)在某些關鍵時刻,領導者要很有主見,這種主見甚至是一種直覺。把直覺堅持著,根據這樣的直覺才能真正的有擔當。

趙 先生認為經營企業永遠有風險存在,有時候必須冒險,這時不是胡亂的去冒險,所以他用了一個字叫做calculated risk,是經過通盤而慎密考量之後的冒險,這時就需要魄力。他說美國總統艾森豪是二次大戰的名將,他在做總統時曾說:「我只需要一位獨臂的經濟學家,因 為所有的經濟學家總是說on one hand是如何如何,on the other hand是如何如何,使得我無法作出決策。」這段幽默的話,不只描述了某些決策的困難,也點出了為什麼很多有智慧的參謀非常善於分析,但是缺乏主見與魄力 而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領導者需要的是「就決定這樣做,沒有on the other hand。」

(E)要有危機意識。

所 有的領導者應該都知道,未來總是會有危機出現。中鋼建廠時招募進來一大批非常優秀的年輕人,這許多年來,人才升遷的問題就逐漸浮現,所以他們中鋼現在就要 想辦法把這個問題處理好,以防未來人才爆炸以及人才流失的問題發生。趙先生同時表示,歡迎你們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們來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我們 後來也看到中鋼透過多角化的經營,使這些優秀的人才都有更上一層樓發揮的空間。

(F)要有國際觀。

有國際觀才能面對我們台灣的未來,不管是企業或政府的領導者,一定要有國際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各方面都要國際觀。他特別提到financial management 方面國際觀的重要性。

(G)要有願景。

領導者要能夠號召部屬們來實現共同的願景,而且要能夠不斷找到新的願景、新的共同目標。

趙先生提到他在中鋼時就不斷的跟大家一起探討二十一世紀中鋼的願景,這非常重要。他在中鋼時就強調多角化的發展,中鋼在他那個時候就會有一大堆的計畫讓大家去開發,後來他們也開創出許多子公司,讓有潛力的領導者去經營。我們現在也看到中鋼的多角化非常成功。

(H)他認為是最難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形象。

他 認為一個領導者一定要讓大家對你信任,而且有信心,這時候他覺得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就是要言行一致,第二就是要沒有私心、處處為公,第三就是要照 顧同仁,第四就是要敢作敢當。一旦建立起這樣子的形象,部屬自然會信任你,而且對你有信心。在形象中最難就是要有認錯的勇氣,否則就會變成剛愎自用。另外 呢,他在中鋼建立的形象就是他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公開討論的,非常open的一種領導者的形象。

(I)一定要很有幹勁。

領導者必須熱愛工作,必須很有幹勁,不怕面對問題,必須抱持王永慶那種追根究底的精神,這種精神一定要有。

(J)必須追求卓越。

不斷的自我挑戰,沒有止盡,時時刻刻的給自己出題目,然後自我超越。

(K)被認定是正確的事,必須力排眾議,堅忍不拔,堅持到底。

在理性思考後認為是對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怕任何橫逆,而且能夠說服大家,共同接受挑戰,然後自己對成敗負全責。

(L)趙先生特別說明這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領導者必須要有永續經營的使命感。

他們經營中鋼初期就有永續經營的使命感,積極培養下一代的領導者。

我們後來可以看到在趙先生離開中鋼後,他所培養的領導者都能夠繼續把中鋼經營得不錯,一直被認為是國營企業的模範生。近來我們在一些管理的期刊中,同樣也可以看到接班人這個議題越來越被重視。可是我們也看到有一些企業,接班問題沒有處理好,到後來問題就陸陸續續出現了。

然 後趙耀東先生就說,他想對我們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說幾句話。他希望我們基本的東西一定要教好,可是不可以填鴨,因為他說管理是非常 contingent,非常權變的。雖然基本原則是不變的,可是應用的時候它必須權衡變通。他說要讓學生們去處理生活中所碰到的真實的問題,面對問題,解 決問題。要把他們訓練成非常open-minded。

然後他建議我們管理學院一定要常常請企業界的領導者來演講,談實務問題。不管是財務、生產、製造、行銷、人力資源...。他期許我們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成為一個能夠真正培養出領導者的一個管理學院。

然後趙先生認為在人生中,其實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可以表現的。每一個角色你都可以有表現的。我覺得這一點趙先生實在說的太好了。

在演講中趙先生也點出我們中國人的一些弊病,他說中國人比較自私自利,不合作,本位主義。他說這些弊病就像銅牆鐵壁,他覺得我們中國人非要把這些弊病除掉不可。

趙先生說,做一個領導者,不可以對於哪一個人偏愛,沒有裙帶關係,這時候你才可以做好領導者的工作。因為如果領導者他有偏愛,喜惡分明,就很容易出現派系。他認為做領導者一定要有德,一定要很正,不能有偏愛。

他 又提到了中國人常常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他強調說,雖然我們前面講說要很堅定,但又同時要有彈性。這看起來有些矛盾,可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就必需要擁有讓 這些矛盾同時並存的能力,不能總是堅持己見,當有新的資訊出現,或有更好的見解提出來時,領導者就應重新考量,就是要有認錯的勇氣。

趙先生還特別指出,不能用理想主義的標準去看待人的行為。對不理想的行為,有時候要有寬容的態度。他就以他開創中鋼初期所用的那批人為例,有些人才真的是很怪的,你若去挑他們的毛病,毛病一大堆,他就忽略他們的毛病而善用他們的長處。

他對於中鋼的未來,強調要分成很多多角化的公司。這是針對中國人的一個特質,那就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中國人喜歡自己做老闆。

趙先生說管理就是on the right point, solve the right problem。他認為管理就是合理化,他建議我們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找中國生產力中心的石滋宜博士合作。他說石博士非常有實務經驗。
談用人
演 講結束後,趙先生被邀請到演講廳旁邊的一間貴賓室,大家繼續向他請益。他說當初籌備中鋼時,他挑人才的原則就是「德、才、能、幹」四個字。「德」就是品 德,他說品德是第一重要的,如果沒有品德他絕對不會用。大家也許曾經聽說過,趙先生為了請人出來,若那人不肯,他會一直跪在那邊,一跪就是十幾分鐘,直到 那個人答應才站起身來。第二個是「才」,他指的是才氣,他說的才氣和才能是不完全一樣,有點像智慧與才華的結合。第三就是「能」,指的是專業能力,要非常 強,非常專精。第四就是「幹」,就是很有幹勁,充滿熱情,充滿passion。他說「德、才、能、幹」,以德為首,如果一個人沒有德,才氣、專業能力、幹 勁再好,他都不會用這個人。

我揹過趙耀東先生
趙先生談鋒甚健,話匣子一打開就不容易停下來。到最後只剩趙先生、中鋼的董事長金 懋暉先生、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劉維琪教授和我四人。這時金先生就提醒說,趙先生要回台北的班機時間快要到了,應該要走了。沒想到這時演藝廳的大門已被鎖 了起來,找不到管理員,沒有辦法出去,也沒有電話可打。後來我在另一頭找到一個窗戶可以打開,就爬出窗戶。金董事長身高180多公分,一腳就跨出去了,可 是趙先生一方面年紀大了,另一方面他雖然上半身長,但腳比較短,跨不過去。我那時三十多歲,身強力壯,就在窗外問他,你趴在我背上,我揹你出來好不好?他 說好啊!就由劉維琪院長在裏面幫忙把趙先生趴到我背上,然後小心翼翼地把他從窗內揹了出來。這是那天演講後一段有趣的小插曲,也顯示出趙耀東先生隨和的一 面。(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棠的生日,注意,下面還有一個人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976年我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唸碩士時,向一位老先生學太極拳,他是太極拳大師鄭曼青的關門弟子。1982年我在維州理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留校任教。維州理工來了一位太極拳高手張炳文,我說我學的是鄭曼青的太極拳,他說「鄭曼青向我師父王子和挑戰,突襲我師父,我師父一招倒攆猴就把他制住了。鄭曼青不服氣,苦練一年再向我師父挑戰,還是一招倒攆猴就把他制住。」有一次我和張炳文一起坐電梯,很擠,我在他後側,忽然突襲壓他右肩,竟瞬間「塌掉」,他回首笑曰:「除胸骨外,我全身關節都可瞬間鬆開。」

我於是和其他十五位學生向張炳文學太極,他非常重視基本功,光是馬步就蹲得比我以前學的難上十倍,日久大腿變粗一倍,然後回復正常,腿力驚人;張炳文說要變粗三次才成,女生全被嚇跑。所有功架動作都苦不堪言,因為要鬆開關節,最後只剩二人。後來和張炳文練推手時更苦,被推到無路可退就會抗,他就說不要抗;於是不抗,他又說不要不抗;就這樣被他反復制住在極限邊緣磨練。磨練出啿?磨練出「有餘」。王子和因為比鄭曼青「有餘」,有轉圜餘地而能游刃有餘,所以一招倒攆猴就把鄭曼青制住。

多年來我在研究各種系統動力學電腦模擬模型時也發現,許多企業如果能保持資源(諸如金錢、設備、存貨、人力、時間、空間等)有餘--留有一個緩衝的餘地,在遇到突如其來的衝擊時,就能游刃有餘地存活下來。否則,極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快速崩解。因為長期而言這對企業存亡至關重要,所以企業必須策略性地保持「有餘的資源」,1992年開始我在演講中和擔任企業顧問時經常強調「策略性有餘」(strategic residual)這個觀念的重要性,1994年我在蘇格蘭舉行的國際系統動力學研討會中介紹這個觀念,很受重視。

但我發現企業界並未真正重視這個觀念,為什麼會這樣?主要還是心智模式(mental model) 的問題:企業認為要講求效率,所以任何閒置資金、閒置設備、閒置人力、閒置時間、閒置空間就是沒有效率,是一種浪費。全面講求效率會使整個系統處在一種很「緊密」的狀態,在正常範圍內當然表現良好。但問題就出在這?,若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正常範圍內,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異常環境衝擊,這種已無緩衝的餘地的企業極可能陷入存亡困境。其實「策略性有餘」和效率並不衝突,而是在講求效率的同時,要「策略性」地預留一些資源以在突如其來的衝擊時游刃有餘。


新時代的創新管理思維研討會上,楊碩英教授與AVEDA朱平先生(左)。(李世珍提供)

日本最受敬重的企業家,京都陶磁的創辦人稻盛和夫,曾把一千五百億日圓放著不動,就財務管理而言,這麼大筆閒置資金放著不動,實在是太浪費了,但他非常堅持。隨後日本遭遇經濟不景氣、金融風暴、泡沫經濟等衝擊時,京都陶磁不但安然無恙,稻盛和夫還由一千五百億日圓中拿出了五百億日圓創立了KDDI,目前已成為日本最大的通訊公司之一。這時才有人佩服稻盛和夫的智慧與遠見。後來有人向他請教,想了解他為什麼會想到這樣做,稻盛和夫指出他在剛創業時,曾去聽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演講,松下曾講「積存之道」,也就是資源要有預留積存。在演講中有人問松下「目前經營困難,無有積存,怎麼辦?」松下回答:「我不知道你要怎麼樣產生積存,但我的經驗告訴我預留積存是極其重要的。天總是會下雨的,事先要準備好傘。經濟總是會有危機出現,我們必須事先做好準備。」

我常建議經營企業一定要有「策略性有餘」,也曾有企業會聽從我的建議,某企業集團就曾存了五億元做為「策略性有餘」,但沒想到後來他們看到一樁很吸引人的投資機會,還經過專家們的審慎評估絕對安全,就把這五億元投資了。沒想到不久大環境起了變化,導致該集團資金周轉不靈,雖然只是三千多萬元現金的短缺,但銀行抽它銀根,導致惡性循環,整個集團元氣大傷,後悔不已。
我發現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怎麼樣產生積存,而在於當我們有了積存之時,是拿來做為「策略性有餘」呢?還是又拿去投資?我想以追求效率為重的企業一定會拿去投資的,不能「空在那?」,多浪費,必須物盡其用!這就是最典型的欠缺所謂的策略性思考。

目前不少企業不僅不「積存」,而以長期「積欠」為常態--借貸資金,操作財務槓桿,而使系統運作處於極度緊繃狀態,運氣好在順境中或能OK,但運氣不好就會碰上那百分之一致命的異常環境衝擊,一旦引爆惡性循環的蝴蝶效應,只有倒閉一途。經營企業怎麼可以靠碰運氣?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月我在本欄〈策略性有餘〉一文中,曾提及連續數年被推舉為日本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京都陶磁(Kyocera)創辦人稻盛和夫的經營智慧。在《我這樣改造命運》(先覺出版)一書中,他提及人們常向他請教經營理念與成功之道,但他的回答卻簡單到令請教的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問自己一個極其根本的問題:這一生所為何來?他自已的答案是:「在於提升心性,鍛鍊靈魂。是為了做一個比降臨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來。」他深信人類生存的目的除此之外再無其它。他表示,了解了這一生所為何來,讓他懂得去追求人所應為之正道。經營之道與人生之道並無不同。

成長過程充滿挫折的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後求職不斷受挫,勉強找到工作,卻是一家經營不善、快要倒閉的公司。當同事紛紛離職求去,原本牢騷滿腹的他,心想反正再怎麼抱怨也沒有任何幫助,於是選擇改變心態,將困難視為挑戰,全力投入工作,反而升起鬥志,工作成果令上司刮目相看,啟動了良性循環。從改變心態的那一刻開始,他的人生出現轉機。

27歲時他創辦京都陶磁,沒有經驗,也缺乏相關知識,茫然不知該如何經營一家公司。困惑到了極點的他,最後決定就憑他從小聽父母和老師講到的誠實、謙虛、信任、感恩、真誠、寬容、忍讓、正直、正義、敬天、熱情、為人著想、勤勉、節儉、有餘、有耐心、能吃苦、無怨無妒、吃虧就是占便宜、不說謊、不投璣取巧、不給人添麻煩、不貪心、不自私自利這些簡單的倫理道德規範,堅定、全面而徹底地奉為經營的指導原則,以及行事判斷的守則。他就是在這些原則的引導下從事經營,一路走來始終無惑地走在正確的方向,並且把公司帶向了成功之路。

他認為世上有不少聰明的人擁有過人的能力,比他人更能想到、看到、掌握到於己有利之途,這樣的人更需要一個導引自己走向正途的人生指南針,否則很容易就走岔了路。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許多人怨天尤人。稻盛和夫認為,就因為人生疾苦,才更要把它視為是淬鍊心性的最好機會。不管面對什麼人、什麼事,順利的時候也好,遭遇困難的時候也好,都是考驗,都要心存感恩,把這些考驗視為提升心性的機會。他認為身處今日混沌的時代,唯有如此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意義。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上次本專欄的〈稻盛和夫:我這一生所為何來?〉一文中,介紹了日本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京都陶瓷的創辦人稻盛和夫經營企業的原則,就是將從小老師及父母耳提面命為人之正道的簡單原則,牢記在心,盡全力堅守這些原則,選擇正確的事去做,並且貫徹到底。在任何企業經營的決策中,他都認真思考是否為所當為,有沒有違反根本的倫理道德。其結果使他創辦了京都陶瓷這家深受人們敬重的企業。我們也可由稻盛和夫後來創辦日本最大的通信公司之一KDDI的過程,來了解他如何遵循為人之正道,選擇正確的事去做。

當時日本國內電信事業由國營的日本電話電報公司NTT所壟斷,這使得日本百姓付出先進國家中最高的使用費率,卻得到最差的服務品質。稻盛和夫有鑑於電信服務對日本社會未來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基於正義、利他的原則,他開始思考如何創立公司來打破NTT的壟斷。他每晚就寢前一定問自己:「我真的是為全民著想而決定參與通訊事業的嗎?全然不帶半點為公司、為自己利益著想的成份嗎?是不是基於想受人矚目、顯示自己的想法?動機當真單純到不帶一點雜質嗎?」如此不斷嚴格檢視自己如此做的動機,6個月之後完全確信自己不帶任何一絲為私為己之心,乃毅然決然創辦了DDI電話公司。這時日本電信業尚未開放民營,稻盛和夫違法經營DDI,必須面對政府巨大壓力。最後輿論使日本政府開放民營。

這時國際通訊的龍頭老大KDD和TOYOTA體系的IDO,立刻加入戰局與DDI瓜分全國NTT之外的市場。由於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較易營運,是大家爭相搶奪的地盤。如果沒有任何一方願意退讓而僵持不下,NTT就會漁翁得利。稻盛和夫於是秉持吃虧就是占便宜的信念,主動選擇較差的區域。結果在更堅苦的環境中反而磨練DDI成為經營體質最強健且業績最佳的公司。

由於NTT過於巨大,於是稻盛和夫提議KDD、IDO、與DDI三家公司合併才能與NTT分庭抗禮。並且為了避免一般對等合併後會產生互相爭奪主導權而爭吵不休,稻盛和夫毫不避嫌地主張應採取由DDI主導的合併形態。由於他崇高的品格、無私的動機與光明磊落的胸懷,感動了KDD與IDO,於是完全信任稻盛和夫而全盤接受了他的建議,由營運狀況最好、經營體質最佳的DDI主導合併成立KDDI,終於打破了NTT的霸權。◇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