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師,我不想上你的課了!」
「你不想上你就出去!」
小學時代就敢站出來對抗老師權威的楊碩英
現在身為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作育英才
他是啟動亞洲「學習型組織」學習風潮的第一推手
有學生這樣描述他的課:「來中山大學沒修過楊碩英的課,那你就白來了。」
2005年底,《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特別針對全球企業領袖做了一項調查,從二十餘萬本企業管理的書中,選出二十多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書,結果有點出人意外,高居榜首的竟是一向被公認「不怎麼容易讀」的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該書風靡海峽兩岸,銷售量達1000萬冊以上。現任台灣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楊碩英,就是將《第五項修練》及「學習型組織」觀念從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引入亞洲的第一推手。
長相酷似日本人的楊碩英,早期在學生的眼中是個不茍言笑的人,如果楊教授臉上沒有掛著笑容,就顯得嚴肅。現在擔任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所長的羅世輝教授是楊碩英早期的碩、博士班指導學生,他說:「楊老師當年給一般學生的普遍印象是外表嚴肅、處事嚴謹、要求嚴格的『三嚴』老師。」
然而,這位很「嚴」的老師,他開設的課程卻廣受中山大學師生歡迎。1987年中山大學頒發傑出教學獎,楊碩英是首屆的得主。楊碩英當時開設管理學、管理數學、電腦模擬、與系統動力學的課程,他嘗試各種方式,譬如演戲,來幫助學生學習,尤其強調真實世界的應用面。目前楊碩英開設系統思考、創意思考、企業創造力、組織學習、團隊學習、系統動力學、學習型組織等課程。在中山大學裡有些學長姐總是會告訴新進的學弟妹,「你好不容易考進中山大學了,如果你直到畢業都沒有修過楊碩英老師的課,那你就白走這一遭了!」
如此嚴格的老師,為什麼會受到這麼多學生的歡迎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認識一下這位楊碩英教授。
啟發思考,看清根本
楊碩英指出他讀成功大學土木系時從來沒有想過要讀博士,但他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土木系就讀運輸工程碩士期間,遇到了一位希臘教授Costatis Papacostas對他有相當大的啟迪,讓他改變了想法。楊碩英說:「他不太給我答案,而是反問我問題。我提出想法後,他總是追問為什麼,討論過程中相當開放,我在這個過程中很受啟發,不斷被刺激去思考問題。原來大學教授可以做得這麼好,那跟我在台灣讀大學時是截然不同的。我就動了一念,我也要成為這樣能夠啟發人的老師,所以才決定要唸博士,這樣才能到大學裡教書。」
「能夠啟發學生的思考與視野」正是現在中山大學學生喜愛楊教授課程的主要原因。楊碩英教授的課堂,不是排排坐聽老師講話,教室中沒有桌子,而是大家時而圍成一個大圈,時而變換成幾個小圈的討論,互動。楊教授常常拋出一些為何、如何、如果、為了什麼等各種開放式的問句讓大家深思,例如:「你這一生中最想貢獻的是什麼?」「為什麼?」,「你真正渴望的是什麼?」「為什麼?」,「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什麼?」。
 
楊碩英的學生在課堂中圍圓討論,沒有桌子。
《第五項修練》入門書《向司機學管理》的作者薛玉龍曾受教於楊碩英,他指出楊老師始終用正面、肯定的方式來鼓勵他,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薛玉龍說:「楊老師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懂得看長看遠,讓我能夠分辨什麼是根本重要的事,而哪些只是枝微末節,這些運用在工作上、生活中,對我非常有用。」
今年二月甫自中山企研所畢業的楠梓電子協理程英珠說:「聽以前的學長說,楊老師非常嚴肅,對學生要求很高,但就算如此,我還是決定追隨他,當我要畢業時我是多麼的不願意。每次與老師面談,我就有很多的覺醒,而且楊老師也在不斷改變,不再那麼嚴肅,現在的他是位宅心仁厚,平易近人,教學認真,求新求進步的傑出老師。」
 
楊碩英與學生在教室外上課
知非即捨,走對的路
楊碩英在進修碩士時,曾至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拜見當時運輸工程泰斗Donald Drew,希望跟他讀博士,沒想到Drew卻說他已經轉到一個新領域叫「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系統動力學就是《第五項修練》中系統思考的基礎,是彼得‧聖吉的恩師MIT史隆管理學院Jay Forrester創建的),楊碩英毫不猶豫的說「I will follow you」。楊碩英認為:「他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學者,還願意捨棄原本第一把交椅的桂冠去學新東西,那個東西一定是更好的。我後來知道,Drew當時放棄了一個100多萬美金的研究計劃,重新學習更正確的學問,這真的讓我佩服之至。」
原來Donald Drew當年對高速公路的設計有非常傑出的貢獻,但沒想到後來反引發了更多的問題,大家開始擁有自己的小汽車,導致能源、污染、都市停車、塞車等等一連串的問題。這些長短期相違的非線性現象只有用系統思考這種非線性思維才能分析清楚。楊碩英看到一位一代宗師,願意反省自己,承認錯誤,重新學習更正確、更好的東西,他立志也成為這樣的人。楊碩英說:「你看許多其它領域的大師有誰會放下自己的桂冠,誰會在發現自己的成就其實製造了很多問題時就毅然決然的捨下,重新學習?我到目前為止在大師中幾乎看不到Drew是這樣的人。」
楊碩英自己深受Drew的影響,他大學到博士都是就讀土木系,專業領域是運輸工程、系統動力學,但是他後來卻轉到管理領域中,即使在中山大學任教,有著終生工作保障,但他不斷探索真正好的管理是什麼,所以他才會發現「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這類嶄新的管理方法,並引進國內。
自從1990年接觸了彼得.聖吉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後,楊碩英就開始每年去美國兩次、三次、甚至四次,去參加許多五項修練的研習營與研討會。這些研討會收費昂貴,而且大多選在渡假聖地,所以旅館費也比較高,參加的幾乎都是美國大企業的主管們,他們所有的費用都是公司支付的,而楊碩英連機票加起來一年常常會花掉兩、三個月的薪水。而出國學這些新東西時是沒有辦法發表論文的,所以國科會、教育部、和校方也都不會補助的。五項修練的許多理論、方法與工具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引進國內的。1991年7月他在中山大學成立了系統思考與組織學習研究室,出資添購許多圖書、相關文獻、軟硬體設備、裝修地板,提供研究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研究環境,培養優秀的人才。楊碩英也鼓勵同學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所有飛機票,旅館錢,註冊費都由他來負擔。
 
二零零三年楊碩英(左一)出席遠見雜誌再造學習型台灣研討會。右一為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右二為福特六和汽車總裁沈英銓,右三為台新金控高階主管。
台灣的中鋼公司曾派多位管理人員到中山大學受教於楊碩英,人力資源處的資深管理師南秋原指出:「楊老師總是『茍日新、日日新』,只要跟隨楊老師的腳步,就可以學到世界上最新、最有價值的思潮」。參與過楊碩英教授輔導的台船公司企劃處研發課課長李燕強也說:「他會一直尋找新方法、新工具,自己先嘗試演練,如果他真的覺得好,就會推廣給學生,推廣給企業。非常有創新、實驗、實踐精神。」
楊碩英很富創新、實驗精神,他說:「一定要有不怕上當的心,勇於去嘗試,你不去試,不去學,不去實踐,你怎麼知道它的好?」在學術上、在生活上、在生命中的任何事,楊教授都是這樣去對待的。
擇善固執,盡心盡力,創造願景
楊碩英以推動「學習型組織」為使命,但一路走來卻很艱辛。1994年他為了得到當時企業界最敬重的趙耀東先生支持,打電話到中鋼台北辦事處求見趙先生,但由於趙先生很忙,秘書一直排不出時間,楊碩英說:「今天秘書跟我說不行,我就隔幾天再打,再不行,我隔幾天再打,一直打到秘書一聽到我聲音就知道是楊教授打來的。我前前後後大概打了近20通電話,終於有一天秘書主動幫我安排時間。」
 
一九九四年楊碩英專程北上請趙耀東出面支持推動「學習型組織」
楊教授後來希望《第五項修練》由國內最知名的出版社天下文化來負責,原本該出版社以太過艱澀,不具市場性為由拒絕,楊教授趕緊蒐集該書在美國的報導,搭機北上與主編對談,強調該書的價值與重要性,天下文化才答應翻譯。翻譯過程中,天下文化又以該書過厚為由,打算僅出版一半,楊教授一聽聞馬上又搭機北上,費了很多唇舌才讓主編答應翻譯整本。最後,楊碩英教授專心審訂《第五項修練》,他排除一切演講、邀約,每天從早上五點到晚上十一點,花了七十幾個工作天才完成審訂,整本修訂稿幾乎每一頁都是一片修改的紅字。
值的一提的是,楊教授在審訂《第五項修練》一書時,對於Vision一般翻譯成遠景他認為不符合《第五項修練》中vision的真正內涵,於是苦思如何找到一個適當的翻譯。他總共想了十四個翻譯詞才創造了「願景」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用詞。
大葉大學事業經營所所長羅世輝談到恩師楊碩英時指出:「老師決定要投入學習型組織的推廣發展時的態度及精神,讓我們看到一股真正學者的風範及大無畏的風骨。」在中山大學從大學部、碩士班一直讀到博士班而修過楊碩英近40堂課的慎思群創力顧問公司總經理李世珍指出:「楊教授的專注令人佩服,他是一個實踐家,只要他想做的事情,他會設定某一段時間,專注去做,這段時間至少數個月,甚至一、二十年的時間。」
勇於行動,挺身而出
剛到中山大學任教時,楊碩英發現每一個系的系主任、所長、院長都是校長派任的,所以很多主任、所長、院長就仰校長鼻息,唯唯諾諾。楊教授看到這個情況,就與一些教授討論,覺得需要改革,但是要試著採取行動時,大家就開始推拖,沒有人行動。楊碩英說:「很多人沒有那個勇氣,看到不對的事也不敢說,或敢說卻不敢做。我就主動自己做,打算在校務會議中提案,提議院長、所長、系主任都應該採用普選,由各系所教授自己選舉產生。但是提案需要經過連署,我就跟姚立明教授那幾天晚上冒著大雨每天跑教授們家,去爭取,很多人都不理我們,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校長派的,但是我們就堅持,就說服,講道理,有的人還直接趕我們出來。後來我們爭取到全校200多位教授裡的42人連署。最後整個案子通過後,我們中山大學是全台灣第一個普選系主任、所長、院長的大學。」
楊碩英認為他的許多性格源自於家庭教育。在他小學時,他看到一些不義之舉就會勇敢指出來。楊教授說:「小學五前級時上音樂客,那位音樂老師是受日本教育的,很兇,大家都怕他。有一回他上課請同學站起來唱歌,他一位一位同學點起來唱,連點了六、七位都是長得比較漂亮的女同學,我覺得他有點偏心。我當時是全班最矮的,一百三十分公不到。我看到這樣,就站起來了說『老師,你怎麼一直叫女生起來唱?都不叫我們男生?』這位老師勃然大怒,就像抓小雞一樣把我抓起來放到風琴上像Snoopy一樣躺著,然後用力彈琴,震我的耳朵。我立刻跳下來,跟他說『老師,我不想上你的課!』他大吼『你不想上你就出去!』我就拉了另一位也很有義氣的同學一起離開教室。」
甚至小到幼稚園時,楊教授就有著很不一般的個性。他讀幼稚園中班的時候,老師有事出去一會兒,請他做小老師,他帶著小朋友玩得很起勁,很吵,隔壁大班老師就來管他們,楊碩英就說:「我現在是老師,由我來管,你不能管我們。」楊碩英讀大學的時候,他的大姐有次和他一起去大姐以前的同學家玩,沒想到那位同學的母親就是那位大班老師,她還記得那件事情,記得那個小毛頭理直氣壯的樣子。
處世圓融
楊碩英雖然勇於面對權威,但他通常會採取很圓融的辦法。楊碩英的小孩就讀中山大學附設幼稚園時,幼稚園環境很糟,地毯與冷氣都很舊,塵蹣很多,許多老師與小朋友常輪流生病。當時,楊教授擔任幼稚園管理委員會總幹事,而主任委員由中山大學校長擔任。楊教授就思考如何讓環境變得更好一些,他請了室內設計專家來評估,地毯全部換成櫸木地板,七台冷氣,中央自動排氣系統,估計需要150萬。將這個金額報到學校去之後,學校說只有3萬5千元,而校長也不怎麼重視這件事。楊碩英就開始思考「如何讓校長重視這件事」。
有一回,擔任行政院院長的中山大學創校校長李煥,回中山大學參加校慶,與學校老師見面,楊碩英掌握機會就到了會場。楊教授描述當時的情況說:「當校長向李煥院長介紹我時,說我是教師聯誼會的總幹事,我就向李煥先生問好,並說我同時是中山大學附設幼稚園管理委員會的總幹事。因為我知道他以前當校長的時候,校長室就是現在的幼稚園,我看過報導說他很懷念那個地方。所以當我這樣一說,他就說『我很想念那裡,楊教授你等一下可以帶我去看一看嗎?』我就說:『老校長,我想你不能夠去看,你去了很可能會生病。』他就很驚訝的說『為什麼?』我說『那裡面現在空氣很不好,我小孩在那邊讀幼稚園常生病,許多老師與小朋友也輪流生病。因為自從老校長走了之後,那邊的地毯都沒換過,冷氣機也舊了。』李煥先生馬上側過頭問校長『是這樣子嗎?』校長馬上報告『我們都已經規劃好了,地毯全部換成櫸木地板,七台冷氣,中央自動排氣系統。』李煥先生就回頭告訴我『下次來我一定去看。』」
由於校長開始關注,幼稚園的整修後來沒有花費校方一分錢,譬如地板就採用室內籃球場地板整修後的下角料。等到幼稚園整修完後,楊碩英辦了一場重新開幕的典禮,邀請了校長及所有家長(都是學校教授)來參加。楊教授介紹改建的過程,並說「這些都是校長努力的成果」。有一些教授聽了之後就上前跟校長握手致謝,感謝他。後來楊碩英回到研究室後,校長來找他,雙手握住楊碩英的手說「非常非常感謝你」。
在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楊碩英的創造力,對於他想實現的願景,他會嘗試各種努力去達成,而且很圓融的去解決它。此外,他還是保有勇於面對權威的勇氣,當時李煥先生是全台灣最有權勢的人,但楊教授敢直接對他說「你不能夠去!去了有可能會生病。」現任台中市長胡志強當時也在中山大學任教,當李煥與楊教授對話時,他就站在楊教授後方。會後胡志強向楊碩英說「碩英啊!你好大的膽子啊,竟敢對李煥這樣說話。」由此可見,勇敢、圓融、富創造力是楊碩英很特別的特質。
身體力行,言行合一
楊碩英對學生薰陶正確的價值觀念,自己也身體力行,重視身教。他告訴學生要有創造力,要有創意,他自己就努力實踐,楊教授說:「我從大學開始,給家人的生日卡,賀年卡,聖誕卡、紀念卡片等等都自己做,我也這樣要求學生,這樣會不斷培養自己的創造力。」此外,現代社會幾乎沒有人傘壞了還自己修,常常再買把新的就算了,楊教授卻自己修傘,他說:「有時修不好,因為找不到可用的零件,就等有空再試試看,有隻傘花了兩年才修好。」
楊教授告訴學生身體健康非常重要,他自己也努力實踐。他學過太極拳,練過瑜珈,每天晨泳、洗冷水澡,爬山,現在則用心學煉法輪功。楊教授在維持自己身體健康方面,也是非常堅持,但遇到更好的,該換則換。他曾經連續十二年每天早上五點就到中山大學游泳池報到,不論颱風、寒流,不管前一天多晚睡,而且一游就是兩、三千公尺,星期日游泳池開放時間長些,可以連續游四千公尺,其中一千公尺是游蝶式。有一陣子他每天爬山,爬上中山大學後面的柴山少女峰,有時候也要求學生也爬山,期中考題放在山頂讓同學去領。練瑜珈時,楊教授目標也訂的很高,中山大學瑜珈社一般做拜日式做六下,楊教授要求自己與學生做到一百下。而楊碩英現在則是每天早上四點半出門到校園煉法輪功,七點四十返家,七年如一日,颱風天就帶把鋸子,開車沿路把擋路的樹枝清一下,堅持到煉功點煉功。
絕大多數的男士,家裡如果是坐式的馬桶,他上廁所常會把馬桶座掀起來,然後站著上小號。大約十五年前,楊碩英在報上讀到他以前成大學長胡寶林先生說,他女兒有一天跟他說,爸爸你可不可以坐著上小號?因為你站著上小號有時候會滴到外面,胡寶林於是就照做。楊碩英一想,對啊,就立刻也照著做。楊碩英總是取法乎上,還有其他一些生活細節,譬如他終年洗冷水澡、能爬樓梯絕不搭電梯、絕對準時赴約或上課,不讓別人等,但是別人讓他等他也毫不介懷。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管系汪維揚教授談到楊碩英教授時,描述他是「一個極力想要融合研究、教學、生活與實務問題解決於一體的人,有著強大的創造力,並且身體力行引領學生,我們都要誠摯感謝從楊老師身上所獲得啟發與學習。」楊教授要求學生做個真誠、善良、寬容、有吃苦耐勞能力,有創造力的人,在楊碩英身上,看得見!
嚴格要求,耐心等待,因材施教,關心學生
楊教授對於自己的學生,要求很嚴。現在大葉大學企管系杜強國教授回憶道:「記得那年是1995年,楊老師帶著博、碩士班研究生,跨海遠赴日本東京參加國際系統動力學年會(International System Dynamics Conferences),楊老師與研究生們共計有三個場次的發表,楊老師要求所有研究生都要上台進行英文發表,從在台灣嚴謹要求論文全文的修改、上台發表的準備、英文表達與咬字、以及重複預演發表,一直到了日本東京在飯店裡,論文發表的前兩天晚上,楊老師帶著所有研究生仍是挑燈夜戰,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反覆要求演練…,直到各個場次完成發表,楊老師與研究生們的發表獲得極大的重視。這個我親身參與的故事,一直影響著我,也常常想起那時楊老師『嚴謹要求』的眼神、態度、和空氣中的氛圍,這樣的經歷讓我學習到,當認真地面對一件事情時,唯有『嚴謹要求』才能夠將事情處理得更好,才能將自己的『心』提昇上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得出來楊碩英追求完美,但有著很充足的耐心。
 
二零零七年楊碩英擔任論文口試委員時側拍
大葉大學羅世輝教授則回想起他在中山大學讀博士班的日子,他回憶道:「當年我考上博士班後,楊老師要求我做一件事,那就是希望我每天用毛筆寫一篇書法交給他。他的目的是希望我把字寫好,因為他說:字寫得端正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對我往後的人生發展很重要,而且以後當教授,字至少也要寫得好一些才行。當時心裡著實不情願,但也耐著性子遵從老師的要求。在這過程當中,心裡慢慢瞭解到老師的用心(尤其在畢業後),其實老師了解到我的個性過於剛烈,易衝動,凡事講求速度。老師希望我藉由練書法的過程中,除了練字之外也練心,學習慢下來、把心靜下來。這些年來,我也會盡可能每天默寫一篇「心經」(當然不是用毛筆),也是希望藉著這個時間,讓心沉澱,也自我反省。」
一些畢業的學生有時會回到中山大學再聽聽楊碩英的教誨時,楊教授也敞開教室與胸懷歡迎,一位在奇美電子負責採構的碩士畢業生李佳玲說「畢業後每當遇到老師,老師都會願意花不少時間和我聊天,老師總是可以重新點醒我最重要的是什麼,該花費心思的是什麼,這就是我所認識的楊老師。」
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樂於助人,善良寬容
楊碩英門下碩士畢業生,現在於中華航空公司工作的沈玫貞,她說她從楊老師身上學到「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境界。她指出:「在學期間常有與老師一起用餐的機會,老師上完課中午吃飯,總是買最便宜的30元一盒的水餃,幾年來都如此,好像吃不厭一樣。學生畢業要辦謝師宴請老師,老師一樣都是選餐廳裡最便宜的餐點。」楊教授如果一個人吃飯,那就更省了,他常常早餐兩片吐司,午餐晚餐一包方便麵,一天餐費30多元。
但楊教授並非吝嗇之人,他非常樂於助人。楊碩英說他每週會存錢到自已的一個信封袋中,用來助人之用。今年七、八月間新唐人電視台舉辦了一場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中山大學音樂系有位與楊教授並不認識的同學入圍在美國舉辦的複賽,但這位女同學家境無法支持她前往美國的交通費與住宿費。楊教授知道這個比賽水準非常高,也聽聞了這位女同學的處境,他立刻請學生與這位女同學連絡,立刻拿出七萬元,借給這位女同學,沒有利息,沒有還款期限,以後工作有錢再慢慢還就行。
現在楊碩英門下博士生羅郁棠描述了一個故事。他說:「一天中午楊老師開車經過中山大學內蔣公行館附近,突然旁邊一條小路衝出一輛汽車直接撞上楊老師的車子左側正中央,楊老師被撞後看到兩個年輕人很恐慌,你知道楊老師向那兩個人說什麼嗎?他說『你們有沒有嚇一跳啊?』,結果其中一位年輕人說『你這樣說我們反而嚇一跳。』楊老師車子都沒看一眼,就叫他們走吧,沒事,只是提醒他們小路出來要停一下,讓大路的車先過。結果後來,楊老師修車修了三萬多元,他一點都不放在心上。」楊教授指出,他們也不是故意的,沒事兒。
家庭互動
楊碩英育有一女一子,夫人馬黛是中山大學財管系教授,在孩子出生後就對楊碩英說:小孩生出來以後就是你的事了。所以兩個小孩自小主要是由楊教授來負責照顧的。馬教授要求較高,有時會跟保母發生衝突,保母一氣就不來了,楊教授就得抱著小baby上課。兒子楊衡一生出來就4點35公斤,楊教授說有時抱得手都快斷了還是得繼續上課。
女兒楊融考上新竹的清華大學後,馬教授認為現在不需要管家了,就辭退了那位做了18年的管家,所以楊碩英現在就要做家務事,光是吸塵拖地每星期天就要花上近兩小時,他也都甘之若貽。同時楊教授現在幾乎每星期都買花送給馬教授,讓馬教授精心佈置的客廳更美更香些。
還有一件事可以看得出楊碩英對子女的關愛。去年暑假馬教授要帶女兒去北京和熱河玩幾天,行程早已規劃好了,馬教授從高雄出發,女兒就近從新竹到桃園中正機場出發,然後兩人在香港會合,一同前往北京。出發前的週末女兒離開高雄去新竹時,馬教授對她說護照一定要帶著,女兒說「會啦!會啦!」然後就回新竹去了。然而兩天後出國當天的凌晨12點半,女兒打電話回家對馬教授說她忘了帶護照,馬教授勃然大怒。女兒的機票是從桃園出發,因此來高雄也沒辦法搭飛機;使用快捷寄送也來不及;馬教授打電話到客運公司問,也沒有提供這種送東西的服務;馬教授就把女兒罵了一頓說妳不要去了。
楊碩英到女兒房間找到了護照,想要立刻送到新竹去給女兒,馬教授說「不准,要給她一個教訓!」楊碩英說「她又不是故意的」,並接著打電話給女兒說「沒關係,爸爸一定會來新竹把護照帶給妳,妳現在先睡一覺,大概四點鐘起來,爸爸大概五點之前會到。」然後立刻開車趕到高雄火車站,凌晨一點多搭上一班客運,四點四十左右抵達新竹,下車後好不容易叫到了一輛計程車,前往清華女生宿舍,打電話叫女兒出來拿護照,女兒拿了之後就立刻前往中正機場,楊老師再原計程車趕回客運站,搭車回高雄。楊教授笑著談了這個故事,他說:「對孩子,只有愛!」
 
楊碩英全家福
筆者在專訪楊碩英教授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楊教授那種要求完美的態度。要求完美的人很多,但是楊教授更特別的是他很有耐心,他會投入很多時間去追求完美,也很有耐心的給學生很多時間。此外,筆者在他及他學生的問答中,腦中閃過韓愈《師說》的一句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楊碩英教授不就是那位真正的「師者」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