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慢難苦」之路!

歡迎你進了大學之門。

先請問你進大學是希望成為一個賴到中午才起床的學生嗎?希望成為一個生活越來越不正常、幾乎天天熬夜、經常翹課的學生嗎?希望成為一個身體愈來愈糟的學生嗎?……這些雖是很唐突,但卻可能是很重要的問題。我相信沒人是抱著這樣的希望進大學的,然而實際上卻有不少的大學生後來就是這樣,有些甚至被退學。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大學生活裡面隱藏了一些選擇的陷阱,有些學生就是因為對於這些陷阱認識不清,以致大三大四時賴到中午才起床、生活越來越不正常、幾乎天天熬夜、身體愈來愈糟、經常翹課、甚至被退學。

再請問你一個問題:青蛙要怎麼煮?你把青蛙丟到滾水裡,牠馬上跳出來,只不過受點皮肉之傷。你如果把牠放到冷水裡用小火煮,一會兒牠雖然覺得熱,但很快就適應了,後來在逐漸適應熱的過程中,就被煮死了,這就是「被煮青蛙」的厲害與可怕之處,會致命的威脅竟讓青蛙無法覺察而被煮死。我沒有在危言聳聽,前述那些大三大四時愈來愈糟的不少的你的學長姊就是被煮的青蛙。

為了認真為你寫這封信,我這幾天認真訪問了4位修過我課的研究生。有位研究生認為大一的時候最關鍵。在高中的時候6點多就起床,否則會被記遲到,生活作息是有紀律的。但我認為這種紀律是來自「外控」,而不是「內生」。大學的環境比較寬鬆,大多住校或住學校附近,又近又沒人管,也就比較晚起床。後來沒課的時候多睡一些也無所謂,有課呢也是賴到最後一刻才起床。

有些同學因為太晚睡,早上起不來,而大部分教授又不太點名,所以乾脆就不去上課。其他同學有樣學樣,於是晚睡晚起竟然成為大學裡一個理所當然的現象,從大一到大四逐年惡化,到後來竟有學生睡到下午才起床。這就是大學裡最普遍的一個「被煮青蛙」的現象。

如果你的紀律是來自父母或學校的「外控」,一旦走入寬鬆、開放、自由、多元的大學生活,你就很容易放任;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父母或學校從沒想過如何培養孩子「內生」的紀律,而懂得培養自己「內生」紀律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吸引大學新鮮人的活動又多又新鮮,一不留意就會使你讀書時間減少,用於其它活動的時間增多。到了後來有人甚至花了大量時間上網、打電玩、忙課外事物……生活開始不正常、熬夜、翹課。有些同學後來上課竟成了副業,打工不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而是為了滿足更大的物質慾望,美其名為增加社會歷練;如此忙上加忙,生活越來越不正常,幾乎天天熬夜、經常翹課。可憐的父母還以為自己的孩子天天熬夜苦讀,忙得沒時間打電話回家呢!

生活作息不正常,當然對健康有很不好的影響,加上功課忙,其他活動、雜事也不少,也就更缺乏運動,又不懂得什麼養生之道,大三大四時的身體健康就「被煮青蛙」而逐漸下滑。

怎麼辦?你可以開始學習說「選擇」與學習「反煮青蛙」。

因為「外控」的紀律是別人要求的,當你一旦開始學習說「選擇」,你就開始建立「內生」的紀律,開始對自己的行為與後果負起責任來,開始對自己的選擇擁有 ownership,開始做自已行為的主人。學習說:「我選擇……這個選擇久了以後會……」。譬如,早上想賴床不想去上課,你就對自己說:「我選擇賴床不 去上課,這個選擇久了以後會讓我越來越賴床而不去上課。」注意,要說出聲來。

同時,因為是自己自由的選擇,是好是壞都是自己的選擇,我們也就開始擁有選擇的自由,也就是:我可以有別的選擇。譬如,你還可以對自己說:「我可以選擇賴 床不去上課,這個選擇久了以後會讓我越來越賴床而不去上課。我也可以選擇立刻起床而去上課,這個選擇久了以後會讓我越來越不賴床,而且越來越有意志力。現 在我選擇起床,因為我真正的希望是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意志力的人。」注意這裡強調認清自己真正的希望,to be true to yourself,說真話,誰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意志力的人?

由於我們了解「被煮青蛙」都是時間久了以後才變得厲害與可怕的,所以必須一開始在它還不厲害就可輕易地處理它而防患於未然。

「反煮青蛙」是我在課程中設計的一個每週持續的練習,在這個過程中要先設定一個較高的目標,然後堅定地以逐漸適應的過程反過來養成好的習慣。這是因為系統 理論的研究發現太快太猛的變革常會引起系統反彈,用類似太極拳緩慢圓的方式變革,系統會逐漸適應。譬如,如果你是一個己習慣於晚起的人,突然想要設定每天 早上4點起來這樣一個較高的目標,試了幾天就可能因生理或生活系統反彈而撐不下去,除非意志力驚人或為環境所迫。這時就可考慮採用「反煮青蛙」,每天提早 一點點,讓自己的生理系統及生活系統逐漸適應過來,而趨近那個較高的目標。

又譬如我在課堂中常會介紹打坐對身心健康的好處,就有完全無法盤腿的同學會先設定一個較高的目標:我選擇這學期學會雙盤打坐,然後用「反煮青蛙」,不要太勉強,但也不要不勉強,每天增加一點點地設定目標、堅定地達成目標,最後雙盤。這個過程也在培養我們的意志力。

系統理論也發現,在我們做選擇時(其實有時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做選擇)還隱藏了一種我名之為「快易舒」的細微的陷阱。有一個受訪的研究生說他大 學時讀原文書速度很慢,於是就看翻譯本,當然效率就提高了。可是久了以後(你看,又是久了以後!)英文程度當然沒提升上來,也就愈來愈依賴翻譯本。進了研 究所可就累了,原文書更多,而且paper大多是原文的,這下可慘了。因為看翻譯本是一種「快易舒」的選擇,它當然比較快比較易或比較舒服地就幫我們解決 了問題,可是久了以後卻有副作用或後遺症。另一種選擇我名之為「慢難苦」,在這個例子中就是選擇如何提升英文能力,它雖然開始時比較慢比較難或比較苦,但 卻是根本之道。

美國著名的心理醫師Scott Peck數十年的研究發現,面對人生挫折時選擇「快易舒」的人雖然獲得一時壓力的舒解,但久之心理健康卻會出問題;而選擇「慢難苦」的人則相反,久之面對人生挫折的能力會越來越強,心理越來越健康。他在The Road Less Travelled《我們不太會去走(選擇)的路》一書中就建議:Making the hard choice!與此處系統理論的論點不謀而合。

還有一位受訪的研究生在大學裡參加不少社團活動,以培養各方面的能力。他說社團會議經常開到半夜,他們當時會覺得會議開得愈久就愈厲害、愈有毅力,這當然 影響了睡眠、生活作息,以及課業。對社團的投入愈多對課業影響也愈大,時間愈不夠用,開夜車的情況更惡化,身體也愈來愈不好。他回顧時發現,他們當年其實 用是選擇了「快易舒」,而「慢難苦」的選擇卻在於學習如何有效率的開會以及學習時間管理。他也發現在做社長時許多工作他都一肩扛起,拼了命負責到底,沒想 到這又是一個「快易舒」的選擇,「慢難苦」的選擇其實是學習如何授權、溝通、協調、協商等領導能力。

以上的舉例希望你能舉一反三,必能終生受益。祝願你Making the hard choice,「選擇」一個自己真正希望的大學生活與真正希望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